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在西班牙葡萄牙的16天——青年风景园林师养成记|《风景园林》专业考察全程记录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2-12-08


《风景园林》2018年的首次旅行已经凯旋归来,2018年1月27日—2月11日,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游历了巴塞罗那、瓦伦西亚、卡尔佩、阿利坎特、格拉纳达、塞维利亚、马德里和里斯本8个城市,考察近60个设计项目,本次参与考察的团队成员包括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高校教师、相关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风景园林》杂志工作人员等。本次考察特意邀请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ETSAV建筑学院客座讲师王勤老师作为学术领队,为我们带来了全程专业讲解和对项目的深入剖析。


此次旅行我们体验了艺术气息浓郁的城市生活,领略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平均年龄20出头的我们,对于学习西葡的建筑、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风景园林学科的热爱更是有增无减。年轻的我们,探索世界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历时16天,我们这个20人的小集体,行走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俨然是一次青年风景园林师养成记。


1



巴塞罗那

西班牙城市生活初体验



巴塞罗那完美地将地中海风情和欧洲都市生活融为一体,艺术与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1859年的塞尔达规划为巴塞罗那市区奠定了一条健康、流动、有机可持续扩展的成长轨迹。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比如伟大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从1929年的世博会到1992年的奥运会,城市的复兴带来了一系列建筑工程拨地而起,巴塞罗那这座城市也随之声名远扬,成为艺术、建筑和时尚风格的不断开拓进取之地。


充满活力而闲适的米罗公园


米罗公园是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是我们对巴塞罗那的初步印象。提到米罗公园,脑海里浮现的是著名艺术家胡安·米罗创作的“女人与鸟”雕塑,而这座公园真正感染我们的是大片的市民活动场地。

很难想象,米罗公园曾是一个屠宰场,作为巴塞罗那弗朗哥时期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式城市公园,公园承担起了全新的社会需求——为市民创造休憩场所。

没有繁复的铺装和生硬的人工痕迹,可以看到父母带着小朋友在儿童区玩耍、老人在长廊上晒太阳、狗作为家庭成员和人们共享公园的活动场地,所有人在公园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犹见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盛景

米罗公园紧邻巴塞罗那大斗牛场旧址,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座大型购物中心,我们有幸登顶一览西班牙广场全貌,远方可见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中轴线。

日光闪耀,车流不息,数条交通要道在此汇集,我们可以依稀想象近百年前的盛况。中轴线两侧是当年世博会的其他场馆,如今看来已经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那场世博会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Less is more

——巴塞罗那德国馆


我们沿着世博大道一路走来,迫不及待地奔向巴塞罗那德国馆——这座1929年世博会上为20世纪建筑师带来深远影响的建筑,引领了“自由平面、流动空间”的建筑设计方向。出乎意料,参观的游客并不多,这更增添了我们的兴奋之情,可以完整全面地体验建筑所带来的空间体验。德国馆于1930年世博会结束后拆除,1986年在奥运会前夕得以重建,之后又有一批批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在德国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探讨不同的建筑与空间主题。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值得反复玩味体验。我们流连其中,体会密斯所带给我们的“流动的空间”。

古典式的均衡美学和极端简洁的现代气质被完美融合。干净利落的空间处理手法、考究的玻璃和大理石材料,这些难以言喻的空间体验和细节的精妙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为何巴塞罗那德国馆被称为经典。

上帝的曲线——高迪一生中5个重要的作品

在来到巴塞罗那的第二天到来前,我们的心情是兴奋而复杂的,因为我们将利用一整天探寻高迪的5个作品,而我们又生怕这一天的到来,怕领略过高迪的奇幻世界后,后面的行程会黯淡无光。而恰恰是体验过高迪的建筑后,让我们瞬间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安东尼·高迪



古埃尔公园


1878年是高迪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高迪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地位显赫的古埃尔伯爵。1900年,古埃尔伯爵雄心勃勃,想在当时市区外的山坡上建立一座专为中产阶级打造的宜居社区,高迪在这里将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他对自然的崇尚也完美地体现在这片高地上。

在公园入口处的两个类似糖果屋的建筑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本是作为守门人的住所存在。弯曲长凳、百柱厅、门口著名的“大蜥蜴”以及极可能被忽视的高迪故居都可以被近距离观察。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计划用做社区小市场的百柱厅的石柱并不是完全直立的,而是结合了希腊神庙的美感与支撑结构的需要,由下而上向内倾斜收分,柱心则设置了落水管,收集与排除百柱厅顶部露天广场的雨水。

虽然当时古埃尔伯爵的城市计划商业运作失败了,但是政府将这片被高迪改造过的美丽土地辟为公园,如今已经为市民和游客们服务了近百年。

公园大部分被树林覆盖,我们逃离了游客密集的区域,拾级而上,一口气爬到公园制高点俯瞰巴塞罗那城,远处依稀可见圣家堂。

巴特约之家


当时工业巨头和城市新贵看到了高迪作品的与众不同,纷纷邀请高迪为他们设计私人公寓。位于感恩大街的巴特约之家的外立面被高迪精心设计,建筑表面凹凸起伏,又似龙鳞般色彩变换丰富,给予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学术领队王勤老师特意提醒大家:除了了解游客层面上有趣的象征寓意故事,作为设计师,我们体验高迪建筑的重点还在于与众不同的空间视角、细致入微的构件功能及形式设计手法,和高超的结构与构造体系,比如天井、楼梯间的波纹玻璃隔断;扶手、天井通风孔的位置和形状;天井的光线和瓷砖贴面色彩退晕的呼应关系等。



窗户的形状是被仔细推敲过的流畅曲线,窗户的把手、楼梯的扶手是利用人体工程学所设计。高迪的作品从形态上引入了很多自然景观的题材,屋内的天花板像是秋风卷起落叶的漩涡,透过走廊的玻璃观察就像是在大海中潜水,类似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和细节不胜枚举。

 参观建筑内部可以利用现实增强技术的导览设备,可以说是畅游在海洋般的童话世界。

米拉之家

高迪对自然的崇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流畅的曲线以及给人的无限遐想空间中,也正是这种舒适感拉近了普通人与这位建筑天才的距离,没有大师级的高高在上,观者反而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萦绕在身边。

这种崇敬与喜爱在离开巴特约之家后油然而生,我们就好像当年的米拉先生,不仅欣赏高迪的才华并且想让高迪把自己的住宅也打造成瑰丽的奇作。

米拉之家外墙面采用本地砂岩石材切割成形,内部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呈现出有机形态,没有了彩色碎瓷片的装饰,表面毫无色彩的米拉之家仿佛一个巨大的岩石山丘,凹凸不平的造型被当地人称之为“采石场”,像极了经过风化后而形成空洞的岩石,更贴近了自然的形态,正是高迪的初衷所在。

米拉之家是米拉先生送给爱妻的礼物,借米拉先生的妻子玛利亚同名之机,高迪也想将之建成献给圣母玛利亚的纪念性建筑,这种意念最终以一朵玫瑰和M型的字样做出了隐喻性表达。主入口上方的屋顶山墙高低起伏,是在这座建筑中最奇特的体验之一。上人屋面是高迪的创举,他想把以往丑陋的只作为设备间使用的屋顶开辟成居民和孩童可以游戏、休憩、谈话的空间。屋顶上造形如精灵般的烟囱成为米拉之家经典而标志性的构造,粗犷而精致。

圣家堂

在结束米拉之家的设计后,高迪将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了圣家堂,我们高迪之日的行程随之来到了最高潮。随着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圣家堂的建造背景、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立面的雕塑形态由来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工艺的精良以及扑面而来的庄严和肃穆唯有亲自站在这座建筑脚下才能感受到。



光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安东尼·高迪



从“出生门”进入教堂内部的瞬间,会被建筑内部的精致的穹顶深深吸引,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震撼。

透过东西两侧精心排布的彩色玻璃窗,暖色与冷色退晕的光线映在地面上、空间里,也将人们包裹在与天时变化、四季更迭同在的神圣空气中,整个教堂没有传统教堂的威严和不可接近的感觉,而是建筑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慈悲”。

圣家堂的神圣感吸引着我们不由得出入教堂的大门数次,拍照在此刻也会让人觉得多余,只想静静感受这座伟大建筑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洗礼。

教堂的宣传页上写着让我们走向2026年,也就是教堂真正完工的那一年,也许我们真的会魂牵梦萦,再来重游吧。


维森斯之家


维森斯之家是高迪走出校门后设计的第一个住宅作品,为陶瓷商而作,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开始。建筑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却直到2017年底才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也是我们探寻高迪足迹的最后一站,恍惚回到了高迪的青年时代,回到他的作品大放异彩的最初的起点。

维森斯之家深受穆德哈尔式建筑风格的影响,采用了大量阿拉伯题材,有些题材甚至可以追溯到阿尔罕布拉宫,从中可以看到多种材料(铁、玻璃、陶瓷、混凝土等)被融入到一个建筑中。高迪的设计语言中加入了个人对于自然的解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格。


在维森斯之家的内部,一部分是高迪设计的房间,由不同陶瓷纹样构成的几何图案装饰,另一部分是被后人改建成的小型的展览厅。


没有高迪其他作品的人群熙攘,我们得以在日落时分独享维森斯之家的幽静。


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RCR事务所代表作品

奥洛特体育场


清晨,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早早来到了位于巴塞罗那以北的僻静的奥洛特(Olot)小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属于小镇的独特的天然气息。我们即将参观的两个项目位于Garrotxa火山区自然公园的范围内,所以火山岩成为了项目设计的灵感和材料的来源。

我们步行寻找RCR的知名作品——市民体育场,来到体育馆入口处,簇簇的晨光洒下,薄雾却又在入口建筑处形成屏障,我们难以从远方看到体育场内部,这座藏在森林里的体育场平添了几分神秘。

随着错落的墙体的布置,我们走入看台,可以俯瞰跑道,从人工设施走入大自然的全过程是不经意间的,也是互相交融的。

由于我们到达的时间还早,草地上的霜还没有融化,没有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色,一层冰霜覆盖的草地也是另一道风景。

跑道中心的种植区使得跑步的人们若隐如现,人们运动的身影也随之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在丛林穿梭。

看台顺应坡地而建造,形态自然,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

岩石公园

从体育场出发沿着原来老火车道改造的林荫路步行不到1km,便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另一个名为弗雷瑟的小镇,在这里有RCR事务所另一个作品——岩石公园,曾获得2006年欧洲罗莎巴巴景观奖。

场地原有的火山石和耐候钢板通过RCR的设计,构成了岩石公园的标志性入口处,钢板的秩序感和火山石的天然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感引人入胜,然而入口处的设计仅仅是整个公园的一小部分。

公园在整个火山区自然公园中被设计为用于附近居民徒步远足的公园。场地内设有不同数字标识的导览系统,不同编号场地的设置添加了游园乐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园中迷了路。但殊不知,这可能是设计师有意为之,我们也便放下心来,享受寻找出口的探险之旅。

在自然场地中的景观干预措施使得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可以被分辨,但不太明晰的步行路径也使得公园充满野趣。

在园内可见设计师所做的石龛,供游人避雨所用,这些景观设施很好地融合在环境中。岩石公园的建造使得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的破坏减缓,也提供了人们和自然共存的庇护所。

同时,RCR清理了原来无法进入的杂草丛生的树林,去除了外来入侵物种,重新建立一些示范本地作物的小园区,有科普教育的功用。

西班牙知名跨学科设计事务所

——BATLLE I ROIG Arquitectes

 BATLLE I ROIG Arquitectes事务所成立于1981年。团队的技术领域跨越了建筑、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环境和结构工程,另外对于农学、生态学以及地质学同样重视。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BATLLE I ROIG Arquitectes事务所建筑师、联络主管Alejandra Liébana Leirós女士引领我们参观了事务所及GARRAF垃圾填埋场景观修复项目,并对项目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完成阶段、社会及生态效益等进行讲解。

在西班牙设计师的指引下,我们了解到经过设计师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垃圾填埋的山谷将会重新恢复为自然公园,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环境,减少城市垃圾的排放。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优秀的景观修复项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学科协作、充分的科学理论支撑,是历史、社会、人文及科学融合的产物。


老城区内的市井与繁华
——圣卡特琳娜市场

圣卡特琳娜市场是巴塞罗那古老的菜市场,位于老城区,初建于1848年,原本是新古典式样的建筑。2001年市场由EMBT设计事务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市场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彩色绚丽的波状屋顶,由于市场已经完全融入了市区,所以当走在市场周边,难以看到全貌,只能看到与天空交接处的几抹明丽的橘红色。

屋顶由六角形彩色的瓷砖铺就而成,影射高迪所设计的地面六角形铺砖,同时,设计师借助立体主义拼贴画艺术,将市场的瓜果蔬菜、生鲜产品的照片进行了彩色像素的提取,形成彩色的图案。

除却市场建筑本身的设计哲学外,它的地下还埋葬着12世纪教堂和修道院的废墟。

在改造过程中,老市场的一个角落被重新规划,开辟出了老年住宅和公用的内院式城市广场。我们在市场内部感受到西班牙居民的热情和丰富的市井生活,在四周环行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建筑立面所反映出场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


在市场的不远处是巴塞罗那主教堂,老城区内的生活繁华多彩,也是各国游客集中的地方。

除了商业店铺和热闹的人群,我们作为设计师,更加感兴趣的是街角处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协会,建筑立面是毕加索的绘画,内部有办公区,也有供爱好者流连的建筑书店。

协会大厅内同时设置有多媒体投影,可以看到巴塞罗那城的历史变迁。

地下的建筑书店安静且游客稀少,就像是设置在繁华都市的精神停靠站,学习设计的我们也像是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处归属地一般。


2



瓦伦西亚—卡尔佩—阿利坎特

大开眼界


瓦伦西亚、卡尔佩小镇和阿利坎特是3个滨海的地区,我们考察的项目不局限于热门的景点,由此可以更多地看到本土居民的出现,我们也渐渐将目光转向了表象背后的历史和人文知识。


备受争议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在瓦伦西亚市,是西班牙世界级建筑师,极具创新思维,同时也备受争议。我们所访问的科学艺术城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瓦伦西亚城的一组地标式建筑,将单体建筑当做一个一个艺术作品呈现在同一个城市背景中。


我们幸运地可以在夜晚和白天两次到访科学艺术城,体验建筑流畅的曲线以及不同光影下的魅力。

科学艺术城的现代仿生形态可以让人们对其过目不忘,但水池的存在可谓是点睛之笔,将各具独立形态的建筑融合在同一个城市景观之下,形成完全不同的步行体验。其中天文馆在水池的倒影中形成了完美的对称关系,每个细节都可以让摄影爱好者驻足。

在20世纪末,瓦伦西亚作为颇具前途的新兴工业城市,对于建造耗资巨大的科学艺术城可以说是一次豪赌,但这组建筑的建成确实也带来了旅游、交通以及商业上的发展。

我们在科学艺术城长长的轴线上反复行走,考量细节、建造手法等,但同时也会不断思考,科学艺术城的成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还是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这样繁复的形态是否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实用性?

图里亚河公园上的两个惊喜

图里亚河曾因洪水泛滥而最终被改道,老河道被改造成为现在的长达9km的图里亚河公园。科学艺术城位于瓦伦西亚图里亚河床的靠海的一段。

在长长的图里亚河公园中,我们能见到传统的几何形式构图。这个由旧河道改造的城市中央绿轴不仅成为城市发展框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居民们的日常休憩空间。

卡维塞拉公园


图里亚河公园北侧的尽头是卡维塞拉公园(Parc de Cabecera),不是旅游景点的公园内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设计师将公园空间营造为由植物、地形、水系构成的典型地中海流域自然景观。

我们提前从公园平面图上观察到高差的处理以及整体曲线形的应用,而真正置身园内又进一步体会到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流畅手法。

原是河道近90度的转角处被建造为15m高的瞭望山,也是公园的最高点,山体的设置可以解决河道转弯的突兀,同时我们站在山顶也得以一览全园的水系结构和优美景色。

格列佛公园


图里亚河公园的南端坐落着格列佛公园,公园根据童话故事中格列佛被小人国的城民用绳子将他捆绑在原地的场景打造而成。

在地图中我们才能得以看到格列佛的全身,走进公园内部,一个巨大的横躺着的格列佛造像将会令人惊叹不已。

设计师利用人物的身体构造、衣服的褶皱等将步道、滑梯、攀爬设施等融入其中。

虽是一个儿童乐园,其中各种游戏设施也可以让成人参与其中,我们当然不能错过久违的童年回忆,酣畅淋漓地玩了一把。

里卡多·波菲社会住宅理想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红墙住宅如今因“纪念碑谷”游戏再度被炒热,当然我们也特意赶往卡尔佩小镇一睹红墙真容,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建筑师的建造思想。

红墙住宅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的社会住宅理想的一部分,是为了给普通人提高生活质量、引导新的生活方式而建。虽然我们难以考量红墙的每个细节,但是建筑建造初衷即是服务于居民,私人住宅不允许被游客打扰也是理所应当。

Xanadú住宅近邻红墙,同样是波菲早期乌托邦时期的代表作,建筑试图用模块化模拟山的形态。红墙与绿墙相互辉映,算是我们在旅程中的意外收获。

直线和曲线——OAB在两个城市的两个作品

左:巴塞罗那植物园;右:贝尼多姆海岸步道

 我们一共参观了两处由巴塞罗那OAB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项目,一个是巴塞罗那植物园,一个是位于阿利坎特的贝尼多姆海岸步道。

左:巴塞罗那植物园;右:贝尼多姆海岸步道

两个方案的设计原理相似,利用几何的编织方法使之在横向和竖向上灵活变化。但是因地制宜,一个适应山石台地,一个适应海浪的形态,形成完全不同的行走体验。植物园的直线分割展现出生长在不同地域的代表植物,海岸线利用曲线的形态和明丽的色彩变化创造出多维的活动空间。看似迥异的形态却有着相似的出发点。

中世纪堡垒过渡到老城区的现代景观

作为阿利坎特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从圣巴尔巴拉城堡可以眺望到全城的景色。这里的遗迹大多可以追溯到9世纪,因而城堡的一侧的景观城墙仿佛隐约呈现出一副“摩尔人的脸”。

除了领略军事要塞的威严和数百年来的风霜,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我们把目光放在了城堡外少有人知的山地公园——埃雷塔公园上。在行程筹备过程中,关于公园的资料并不多,我们也并未意识到这个公园的重要性,但当我们在小雨中游览整个公园后,才真正感受到不虚此行。

从圣巴尔巴拉城堡出来后,能够找到下山的路,同时也随之进入了埃雷塔公园。公园所在的这部分山体原是城堡外围的防御中心,由于城墙的存在和大量的岩石堆积导致场地交通不便而渐渐被人们遗忘。

设计师通过一系列台地的设置,利用坡道和台阶结合山体创造出层层的活动场地,既连接了山下的老城区又呼应了山上城堡的古典气息。再加上乡土植被的应用,整个公园色彩搭配柔和并能引导游人远眺远方。细节处可见挡土墙、排水渠以及径流渠道用来应对多雨季节。

路途中可见一些年轻人在场地玩耍,每个小空间都被精心打造。场地内的自然风貌与人工设施完美结合,高差的处理和材料的选择都值得借鉴和学习。除了为市民提供日常休闲健身场所,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步行进入城堡成为可能。


3



格拉纳达—塞维利亚

追寻摩尔文化的昔日辉煌


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融合了东西文化,而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更是深受来自非洲的阿拉伯人文化影响,留存有现在世界上最精华的阿拉伯式建筑瑰宝——阿尔罕布拉宫。格拉纳达是阿拉伯人退出伊比利亚半岛最后坚守的一座城市,而塞维利亚是最初从北非漂洋过海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第一个城市,两座城市一个是古香古色的山地小城,另一个是阳光灿烂的平原城市,它们风格各异却又血脉相通,各自散发出独特魅力,使人难以忘怀。


阿尔贝辛区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贝辛区的魅力


在格拉纳达最具特色的阿尔贝辛区,摩尔人曾经建造的蜿蜒街道被保留,是历史最悠久的穆斯林街区,可以称之为古老的露天博物馆,值得花上半天仔细游览,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景色壮观的Mirador San Nicolas瞭望台。

瞭望台与久负盛名的阿尔罕布拉宫隔河对望,各个国家的游客、艺人、歌手云集,吉普赛姑娘随性舞起最地道的弗拉明戈舞蹈,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洋溢着欢乐与惊喜的面庞。可以说,山那头的阿尔罕布拉宫已成为一群人共同的向往和期待。


阿尔罕布拉宫


游览阿尔罕布拉宫可以说是行程中的又一个高潮,伊斯兰文明的痕迹随处可见,这里既是世界遗产又是了解中世纪建筑的殿堂,代表了伊斯兰建筑和园林的最超高技艺。

除了宫殿结构以及历史背景,官方导游和老师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了阿尔罕布拉宫外部简约内敛、内部丰富舒适的特征,阿尔罕布拉宫是对于伊斯兰天堂世界的诗意性描述。同时我们重点考察了3个主要的庭院——狮子庭、桃金娘中庭、夏宫花园内的里亚德庭院。

除了阿尔罕布拉宫对对称轴线的应用,还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利用重力精心设计形成的供水系统。宫殿内曾利用青蛙做水质监测,是保护水质的生态措施。


塞维利亚见闻

音乐公园的背后

位于城市退化区域的音乐公园,是我们在塞维利亚考察的第一站,可正是这个面貌不堪的项目却带给我们了深刻的反思和印象。

初来音乐公园,我们看到场地上垃圾很多,同时也缺乏维护,远不是资料中看到的样子,没有了摄影师找准的精美角度,我们看到的只是鲜有人至的广场、缺乏管理的绿地。但在了解了项目的设计背景和街区整体环境后,我们的态度发生转变。

位于退化区域的场地原本便满目疮痍,但公园处理了到达地铁站口的陡峭的高差,增强了车站和周边街区的联系,服务了进出站的旅客。由此看来一个公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了所谓的优美的景观,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实地探访后所应关注的是整个场地变化的过程,而非眼前的表象。


王勤老师对年轻的我们的一句提醒始终难忘:“我们要培养的是作为专业设计师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在实践和行走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和感性认知,学会看待事物的多面性以及思考设计的本源,这可能就是作为设计师旅行的意义吧。

多元融合的西班牙广场


随后我们来到的西班牙广场是1929年利比里亚美洲博览会的主会场,建筑师将安达卢西亚摩尔人建筑风格和古典主义融合在这个半圆形建筑中,两端有两个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的高塔。我们从砖红色建筑中可以看到新穆德哈尔式、新折中主义以及陶瓷装饰的融合。

广场的设计也颇具特色,平行于建筑开辟的一条类似人工河的水池,可以看做是建筑的护城河。河上有4座桥,分别代表了在西班牙双王统治下的4个小王国,建筑面向广场处可见48个小壁龛,代表当时西班牙的48处行政区划,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地标式都市阳伞


穿过塞维利亚老城区,我们来到了知名的都市阳伞,被当地人称之为“巨型蘑菇”。阳伞的方案从2005年更新老城市场的一次竞赛中胜出。

虽然设计师创造的阳伞可以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的功能,但由于结构的安全考虑,原来设想的木质结构被改成钢结构,最终耗资达1亿欧元。尽管如此,阳伞的建成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为人们提供意想不到的欣赏古城的角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进入“蘑菇”中央的电梯可以直通建筑最顶端,曲线起伏的步道带给我们从未有过的感受,我们也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建筑的连接处和构造细节。在乳白色的步道上行走,可以全方位俯瞰塞维利亚城区。


4



马德里

多元的交融

不像欧洲其他城市名声显赫或历史厚重,作为西班牙首都的马德里能将多种复杂而矛盾元素融合,我们可以在此看到深谙生活之道的市民们,也能体验到特色历史街区,同时感受到城市独有的艺术元素。


生态?科学?还是艺术?
——4个当代景观作品

胡安·卡洛斯一世公园


公园位于城市的新城中,虽为20世纪90年代最受人瞩目的大型公园,人们对它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它平面的大型圆形构图上。这里曾是废弃的垃圾场,但保留着百年历史的橄榄树,设计师利用圆形和方格网叠加,植入自由形态的水面,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网格状种植的橄榄树林。

整个公园尺度之大,未免使人感觉到空旷,但其作为城市的郊野公园和周末公园的存在,可以承担大型的城市活动。其中各个节点也被精心设计,融合了不同功能的场地以及各个风格园林的代表元素,可以称之为一个寻找“理想城市”的都市实验。

公园中利用率最高的区域还是儿童游戏区和老人活动区,我们在各种游戏器械中游乐玩耍,这个公园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列卡斯生态街道


“空气树”是巴列卡斯生态街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构筑物。街道在设计之初被要求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满足公共活动的需要,所以设计师大胆地创立了3个不同的“空气树”来调节街区环境,同样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理念也可循环利用于其他街区。

站在“空气树”下部可以观察到树体的结构,王勤老师向我们解释不同“空气树”具有不同的改变微环境湿度与温度的运作机制,有增进街区居民社会交往、改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

曼萨纳雷斯河岸景观更新项目


长长的曼萨纳雷斯河岸景观更新项目将马德里第一条M30环城高速公路转为地下工程,从而留出大量空地改造为城市公园的景观恢复项目,解决了原来高速公路将河道和生活完全隔离的被动局面,使河道与城市紧密连接,并且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可用的景观休闲娱乐空间。

我们选取项目南北两端的部分重点考察。樱花元素是河道里重要的重复出现的元素,但却并不显得突兀,作为现在和历史的情感联结,被抽象化地使用在项目北侧的场地铺装、种植区分隔以及绿篱形态中。项目南侧花园则注重与水有关的情感和景观体验。

贯穿整个项目的曼萨纳雷斯河中,有各种鸟类生活,河中的“小岛”俨然成为了鸟类的生态栖息地,冬季枯黄的植物有了鸟类的穿梭飞行,也显得颇具活力。河道—景观项目—周边街区在这里达成了完美的过渡与连接。

达利广场

多年前看到的达利广场的平面图令我印象深刻,来到现场后我才得以见到广场的诸多细节之处的精美。

广场上每一块楔形的台地上都有艺术家达利笔下的元素,位于广场尽头的达利的雕塑作品更是令人难忘,不由得感叹,这可能就是艺术家和景观项目的深度融合吧。

达利广场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广场的设计在地下建立车库,解决了交通停车和交汇的难题,车库顶板没有覆土而无法植树的情况因广场上的楔状突起而被完美解决。

广场四周有大型的商店和音乐厅,广场的建造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社会责任,使得商业街区中的建筑与公共空间定位统一,而且广场尺度拿捏准确,带给人群舒适感。

CaixaForum文化中心

CaixaForum文化中心由马德里南城老电厂改造而来,建筑的红砖外墙皮被完整保留,同时整体被向上提升一层。建筑的首层被架空改造成可以向城市不同方向穿行的小广场。

建筑顶部则在不超过建筑整体标高控制的前提下加建了文化中心的餐厅,同时用镂空耐候钢板进行了外墙装饰,与原来的砖墙肌理相呼应的同时,又产生了极具当代感和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新建筑语言。

最吸引人的是建筑的入口处,由于原有的花岗岩地基被拆除,整个建筑仿佛悬空一般,夺目的是频频闪动变换的宣传屏幕。

正值著名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展览,我们也有机会完整地回顾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一并考量建筑内部的空间环境。也许学习设计的人灵感是互通的,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学子,我们对于建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充满兴趣,并享受学习和体验的过程。


见证历史的三个广场

来到了太阳门广场就来到了马德里的中心, 商业店铺和各国游客都在此集结,广场内可见卡洛斯三世雕像和马德里的象征——熊和树莓雕像。作为交通枢纽,从太阳门广场可以步行到其他老城区部分。

建于1620年的宏伟的中央广场——马约尔广场见证着这座城市许多重要的日子,广场四周的建筑也蕴藏着传奇的历史故事。以广场为中心,外围有通向迷宫般的小巷的小拱门,周边的商业街区充满了来往的游客。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装置艺术在广场展出,可以领略到菲利普三世的骑马雕像与现代艺术交融的一刻。

相较于马约尔广场的热闹,同样作为重要历史广场的市政广场却游客稀少。面积很小的市政广场三面围合着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包括卢哈内斯之家、老市政厅以及西斯奈落之家。


5



里斯本

开启属于我们的大航海时代


欧洲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虽不是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但在这个热情而繁华的城市中,我们感受到不同于西班牙的风情,更加自由更具包容性的城市风貌以及跨越古今的建筑、景观,着实让我们激动和振奋。


未来的遗产——1998年里斯本世博区

1998年正值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印度航线的500周年,在里斯本举办的世博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时隔20年后,我们来到世博会片区,包括海洋馆、葡萄牙馆、大西洋馆、达伽马塔等在内的建筑群以及海滨开放空间让我们大饱眼福。

里斯本葡萄牙馆是199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为世博会献上的经典之作,其中20cm厚的曲线型混凝土顶棚引人注目,善于表现建筑模糊性和喜剧性的西扎在这个建筑中表达出超越文学化象征的纯净建筑概念。

通向北端的滨水走廊中的Garcia de Orta公园是我们的意外收获,虽没有太多关于公园的文字记载,但这6个表达世界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小花园,如今看来仍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世博区最北端是乔治·哈格里夫斯为当年世博会设计的特茹河公园,现在再来审视整个公园,早已没有了曾经垃圾堆的痕迹,取而代之是独特设计语言创造的滨河活力空间。利用曾经的废弃物堆积成的波动起伏的地形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山地的联想,同时也为动植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境条件。


穿越百年历史只为再见城市繁华

在辛德拉区我们体验了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皇室住宅——辛德拉宫,随后驶向亚欧大陆最西端的罗卡角,在海风中感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色。

在里斯本老城中,我们登顶了古老的中世纪的圣若热城堡,穿越市中心的罗西欧广场,登上西扎设计的卡西莫露台,以崭新的视角观察里斯本。

穿行繁华的城中心,走过奥古斯塔步行街,最终在滨水的贸易广场落脚,旁边即是里贝拉船厂更新项目,当代景观的处理手法将滨水区域与曾经的船厂记忆连接。

在船厂到贸易广场这一段岸线上,我们能看到的是各国游客在此放慢了脚步,停歇、驻足甚至倚靠在岸边的基础设施上。

夕阳西下,伴随着自由乐队的歌声,在长长的滨水空间里,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包容性以及强烈的舒适感。虽身处异国,但我们已找到了值得驻足和留恋之处。

记录行程的收尾部分,我想放在穿行在里斯本的一个下午。我们登上了见证了诸多航海大事件的五层军事防御工事——贝伦塔,参观了葡萄牙航海黄金时代的象征——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最后登顶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的标志性建筑——发现者纪念碑。

站在碑顶上,远处的4·25大桥和大基督像清晰可见,同时可以回望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前的帝国广场、贝伦塔所在的海港区。

在这次的旅程中,我们多次站在不同建筑物顶端俯瞰城市,但这次我们却站在窄窄的碑顶,脚下是方寸的地面,四周被海面和城市紧紧包围,虽如履薄冰,却是从未有过的开阔视野。这里曾是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驶向印度和东方的起航点,而这次西葡之旅也正是我们探索世界的起点。

一次次穿行、一次次登顶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慢慢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法,同时拓宽自身知识疆界的极大兴趣被激发。

走过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成就于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国家,而年轻的我们的“大航海时代”却才刚刚开始……

致谢:特别感谢王勤老师对于本文的指导和润色、对于此次旅行的全程专业学术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感谢此次考察团的全部成员在此次旅行中的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愿在西葡共同度过的这16天成为我们求学路上难忘和珍贵的经历。



采编、摄影:刘昱霏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刊将在2018年9月组织专业考察团参观巴塞罗那罗莎芭芭国际景观双年展盛况及诸多经典设计项目如果你也想以专业的视角游访西班牙、感受异域风情,请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提前预定名额,与《风景园林》共赴西班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